当前位置: 首页 > 快讯 > 正文

身边的她|婆婆

2023-03-08 17:48:37来源:齐鲁壹点

婆婆今年90岁了,是地地道道的家庭妇女,她人勤、手巧、心善,为了一家人一辈子辛苦操劳。

婆婆同土地打了多半辈子的交道。当年嫁到夫家时才16岁,婆婆的婆婆,也就是奶奶去世早,老奶奶有“早年的媳妇熬成婆”的旧思想,婆婆就成了受气的小媳妇,她要照顾一大家子的吃穿用。每天清晨天不亮去村外井里打水,回来后做一家人的饭食,喂养家里的活物,接着下地干活。她一生生养了五个子女,活下来四个,每次生下孩子三、四天就下地干活了,没有“坐月子”这一说。艰苦的生活,使婆婆养成了要强的性格,一切活计在她的手下全不是问题,推小车,拉大车,下苦力,在大集体时,百十斤重的粮食袋子,一下子就扛到背上。


(资料图)

为了多挣点工分,晚上成宿的扒玉米,用玉米皮辫小辫,为了提神防止瞌睡,吸上了旱烟叶。婆婆常给我说,那时日子是真紧巴,过年炸的藕盒都发霉了,也舍不得让吃,衣服是家纺老粗白布用土办法染后做的,纺一宿的纱线,第二天脸上被煤油灯熏的黑乎乎的,村子里家家门前都有一个大咸菜缸,白菜根、香菜根、黄瓜把、霜打的茄子等,随手扔在缸里进行腌制,就是家里的日常菜。从“鸡屁股”里攒的那点钱,也得上交老奶奶。

八十年代中期,公公落实政策婆婆跟着“农转非”了,跟随公公搬到了县城。操劳了大半辈子,本该享清福了,可忙惯了的她,总是闲不住,在家属院前的空地上,种瓜种豆,自得其乐。住进楼房后,楼前空地小了,她又种了无花果树、花椒树,还嫁接了两棵柿子树,她种什么,什么活,种什么,什么旺。就是这样一位离不开劳动的老人,腰不弯,耳不聋,一头黑发中,零星点缀着银色,看气色,谁也不会想到是位耄耋之年的老人。她说,当年拚命干活,一家人的生活才有奔头,现在干点活是为了找乐子。干活的心态最重要。

婆婆自打年轻时就手巧,当年在村子里也是出了名的。编的席最耐用,针线活最细致,样子最时兴。听公公说这里面还有一个小笑话呢:五十年代末,公公有一次在公社的社员大会上做报告,会议进行到一半时,他发现坐在前面的几个妇女,直盯着他的脚看,并且交头接耳,从不怵场的公公心里有点发毛,弄不清缘由,散会后才知道,他那天穿了婆婆做的新鞋,那几个媳妇觉得样子很好看,以前又没见过,想多看两眼把鞋样子记在心里。

直到现在,婆婆还坚持做针线活,她时常把用下脚料做的宝宝鞋、鞋垫、自行车座、围裙等免费送给周围的邻居,甚至周围的小商贩,每当他们夸奖她做的活好,手巧时,婆婆抿着嘴笑,她觉得这是对她最好的回报。虽然有时我们做晚辈的怕她累着,想劝她别做了,一看到婆婆被认可时的高兴劲,把话又咽了下去。老有所为,老有所乐,尊重老人的“乐”,就是孝。

婆婆是个热心肠,和她交往过的人,都感受过她的善良。民间有句俗语,“一揸不如四指近”,这句话在婆婆身上却不灵验。当年她帮助已随军的弟媳带一岁多的侄子时,总把节省下的有数的鸡蛋,背着小儿子给侄子吃,那年她自己的小儿子只有三岁多,长的又矮又瘦。她说,不在娘身边的孩子可怜。老辈人的纯朴在她身上也一直保留着,每次做点好吃的,时常给上岁数的邻居或楼上跟着奶奶上学的孩子送点,她种的无花果树每年结的第一批果子,总是先留给孩子们,分给邻居及附近投脾气的小商贩。前几年她滑了一脚,把左手腕摔骨折了,开副食店的送来了牛奶,卖鸡蛋的送来了鸡蛋,卖猪肉的送来了腿骨,说熬汤能补钙。我知道,这些都是婆婆帮助过的人。送人玫瑰,手留余香,婆婆虽然说不了这样文艺的话,但她最明白这句话的道理。

婆婆有些老观念,这并不影响她对孩子们的爱。给儿子娶上媳妇后,盼着添一个续香火的孙子,在她的千盼万盼下,我不争气的给她生了个胖孙女,一时,家里阴云密布,气氛压抑。虽说不如意,她还是愿意给照看。随着女儿的一天天长大,在婆婆住的家属院成了“小名人”,人见人逗,人见人爱,婆婆对孙女的爱也与日俱增,孙女从头到脚的棉服,都是她给缝制,还时常比着邻居家孩子的衣服,自己设计宝宝服,再用彩色毛线绣上花朵和蝴蝶,虽说红红绿绿的乡土气息浓厚,但女儿穿着舒服。婆婆另一个老观念就是男人不应该下厨房,所以我养成了一回婆家就下厨房的习惯。她虽然年事已高,却不做甩手掌柜的,总帮忙一起做饭,只有过年,才享受一下做婆婆的“派头”,吃几顿儿媳孝敬的饭菜。

有时我也同婆婆开开玩笑,有一次,我故意让丈夫帮忙切黄瓜,也在一旁忙活的婆婆说,他怎么会做呀,这话在我的意料之中,我同丈夫相视哈哈大笑,觉得婆婆特别可爱。她是从旧时代过来的人,有些老观念可以理解,她虽然袒护儿子,却也不亏待我这做儿媳的,每做点好吃的,总想着我。她的心中装的都是家人,家人的喜怒哀乐就是她自己的喜怒哀乐。

在她七十多岁时,按照政策领上了政府发放的老年人生活补贴金,那天把工资卡交到她手上,她很感慨地说,这事我想了多少年了,从年轻时就想也和你们的爸爸一样,月月从“公家”领工资,钱虽不多,毕竟是不用下大力就能得到的“公家钱”。千百年来,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,最苦也最累,整日劳作而不得温饱。党的富民政策,免了农业税,60岁以上的乡镇和城镇居民老人,不仅像婆婆一样月月领上了工资,看病也有了新农合,治病所花医药费,需要政府所承担的,医院直接扣除,解决了大部分农民和城镇居民看病难的问题,现在连坐公交也免费了,这是婆婆未曾想到的。现在婆婆也有了自己的“工资卡”,心里有底气,腰板硬朗了,更加舒心了。

如果“小康”是一面镜子,照出的不仅仅是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不鼓,更是每个人生活里真实的幸福感和获得感。

2023.3.8修改投壹点征文

壹点号安之乐之的世界

新闻线索报料通道:应用市场下载“齐鲁壹点”APP,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齐鲁壹点”,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!

关键词: